灼灼歌 二
人心亦似春心逸。
(见陈元龙《片玉集注》卷七《玉烛新》注引崔珏诗)。
灼灼歌 三
舞停歌罢来中坐。
(见同书卷十《迎春乐》注引《灼灼歌》)(按:《片玉集注》引《丽情集》中诗,或称篇名,或称作者,或并引之,颇不一致,可参本书卷十八元稹《崔徽歌》条按语及拙辑《苏舜钦诗文续拾》《爱爱歌》附按。
就《灼灼歌》三句出处不同称引考察,可知「崔班」即为崔珏之误。
《才调集》卷三录韦庄《伤灼灼》诗,可证崔珏与灼灼恰为同时之人,有作诗之可能。
灼灼故事,详《绿窗新话》卷上引《丽情集》。
又按:《全唐诗》卷五九一收崔珏《门前柳》,首句缺一字。
《文苑英华》卷三三七、《全蜀艺文志》卷十八收此诗皆不缺,前者作「先」,后者作「早」。
诗不重录。
)。
它山歌
它山堰,堰在四明之鄞悬。
一条水出四明山,昼夜长流如白练。
连接大江通海水,咸潮直到深潭里。
淡水虽多无计停,半邑人民田种费。
大和中有王侯令,清优为官立民政。
昨因祈祷入山行,识得水源知利病。
棹舟直到溪岩畔,极目江山波澜漫。
略呼父老问来由,便设机谋造其堰。
迭石横铺两山嘴,截断咸潮积溪水。
灌溉民田万顷余,此谓齐天功不毁。
民间日用自不知,年年丰稔因阿谁。
山边却立它神庙,不为长官兴一祠。
本是长官治此水,却将饮食祭闲鬼。
时人若解感此恩,年年祭拜王元暐。
它山堰
截断寒流迭石基,海潮从此作回期。
行人自老青山路,涧急水声无绝时。
(以上二首均见南宋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下,《四明丛书三集》本。
二诗承温州师院张靖龙同志录示)(〖1〗张靖龙云:南宋林元晋《回沙闸记》云:「唐僧元亮赋堰诗,有曰:『海潮从此作回期。
』人谓绝唱。
」明末李邺嗣《甬上高僧诗》卷上曰:「县令王元暐起它山堰,主水启闭,民德之,亮公为题一诗。
宋志载吾最四绝句,以公题它山堰为第一。
所云景绝诗亦绝者也。
公又作长歌一首以记其事。
」魏岘考订《它山歌》为元亮所作:「人知它山之诗而不知它山之歌。
歌以言诗之未尽,诗以言歌之所不欲文。
不观其诗,无以见亮公之绝唱,不观其歌,无以见王侯之始谋。
予方幼时,盖尝耳其歌之大略矣。
每以石刻不存为恨。
咨询耆老有年于兹,近划得墨刻,读之甚喜。
或疑图志上载绝句为唐僧元亮所作,此刻不载岁月名称,恐非亮公之笔。
然即其歌以溯其意,如因祈祷入山与夫棹舟深入之语,非亮公距王侯未远,其孰能知此耶?
」)。
礼舍利塔
铁轮王使鬼神功,灵塔飞来鄮岭东。
有客不随流水去,罄敲疎雪细云中。
(明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山志》卷十)。
灵鳗井
散尽残云碧甃开,灵鱼石缝露星腮。
寒生镜底长清浅,泉脉流从印土来。
(同前。
又见同书卷五引吴越释赞宁开宝五年撰《护塔灵鳗菩萨传》引)。
东洲
江城隔水是东洲,浑似金鳌水上浮。
万顷颓波分泻去,一洲千古砥中流。

东郎山
东郎矻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
西郎山
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
自古朋良时一遇,东郎未会恨斜阳。
(均见清汪森辑《粤西诗载》卷二二)(按:以上三诗,梁超然先生《曹邺诗注》已收入。
《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刊同人《论晚唐诗人曹邺》云:「《东郎山》、《西郎山》二诗在阳朔东、西郎山有石刻。
」)。
东都望幸赓歌(题拟)
晓云行兮西风,庆摇裔兮龙在中。
望云光兮拜千百,西泽霈兮均东泽。
(见《文苑英华》卷四四《东都赋》)。
白鹿山人李端符舍书奉报四恩三有永充供奉善众君子建尊胜幢因书长句
善往因来诣法王,七生丛累获销亡。
还居忉利持章句,不遂天人恋色香。
波利一心瞻佛祖,文殊再遣往西方。
今朝国土云幢立,□智巍巍天地长。
(见《江苏通志稿金石略》卷六《李端符经幢》附)(按:此经幢今在无锡市锡惠公园内,为八面刻石,先刻《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幷序,后刻此诗,署「兴宁沙门道朗」,诗后题记云:「大唐干符三年岁次丙申十一月甲戌朔廿二日乙未建。
都维那僧宏益,上座僧全从,寺主僧行忠,老宿杜谏,都料郁□,直僧岁智宗。
」)。
登灵岩寺上方
雨后灵岩寺上方,如何云者合思量。
登福唐县楼
咸通五载后伏里,登此福唐县上楼。
古人早行诗
早起赴前程,邻鸡尚未鸣。
(以上均见明刻本《吟窗杂录》卷十二沙门文彧《诗格》引)。
梨花(题拟)
临风千点雪。
(见《全芳备祖前集》卷九《梨花门》)。
天门灵泉院
华亭参后最幽玄,一句能教万古传。
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崖前。
虽知物理无穷际,却恐沧溟有尽年。
为报五湖云外客,何妨来此老林泉。
(按:《沅湘耆旧集》卷八云:「琮案:元慈利张兑《天门山图诗》末云:『可怜宜都周内史,古冢累累在山址。
感时抚景亦怆然,周朴小诗何足拟?
』即指此诗也。
次联为中和间僧传明语。
传明即善会,自鹤林入夹山,有僧问如何是夹山境,答以猿抱子归云云,朴即用其语也。
」)。
南楼 一
春山到处喜相从,又是天门十六峰。
翠壁深深回鹳鹤,青峰矗矗隐芙蓉。
乍疑日出同吴观,祇少金泥拟汉封。
愿借仙人杖九节,临风直欲舞双龙。
南楼 二
徙倚高楼夜色残,故人聊得罄交欢。
千林日落晴偏雨,五月云深暑亦寒。
诘曲断岩飞鸟度,参差倒影过江看。
惭予浪着登山屐,酒罢豪吟兴未阑。
(以上三首均见《鸿湘耆旧集》卷八、同治十三刊增寿等纂《直隶澧州志》卷二五、同治八年刊魏湘纂《续修慈利县志》卷十四)(〖1〗《直隶澧州志》卷十六《隐逸》云:「周朴,隐居天门山,楚王马殷征召不起,着有《灵泉诗集》。
」〖2〗同书卷二六《辨讹》云:「周朴,能诗而隐,有气节。
闽诗集中所载小传,与《慈志》异。
其避地福州不降黄巢遇害者,吴兴人也。
居天〖缺二十字〗于□□仅为〖缺九字〗征□则又为唐□□□人,未可强合为一。
其《天门灵泉院》诗『不惟用唐僧,传明语即起』,已直溯其事。
章华孙斯亿乃谓朴生于晋,老于五代,所咏之灵泉,属慈,非石门夹山之灵泉寺。
指为唐僧周朴诗,志亦载其墓,称晋处士,不知何考?
若谓生于石晋时,则马氏早灭;若所指司马晋,则又先马殷数百年,相距凡七姓八朝。
只是诗与《南楼》二首俱近体,非前五代人作。
而廖大隐《楚风补》又以朴为慈利人,唐末寓福州,摭采闽集,益以《南楼》二作。
不知寓福者,本吴兴人。
闽徐兴公刻朴诗集,敍述甚详,集内亦无《灵泉院》、《南楼》诗,与志载居若墓并在天门山,自当另为一朴。
但闽集有《弔李群玉》一绝,曰『知何处』,曰『隔岸香』,固亦尝游澧者。
其《灵泉院》、《南楼诗》之为慈周朴作,抑为吴周朴游澧时作,而闽集或以隔远失采,惜不得《慈父》中所纪《灵泉诗集》具览,一厘正之,并以决朴墓之在慈与辞楚辟之,信有事否?
若氏族谱,直载为福州人,则尤疏谬者也。
」今按:《全唐诗》卷六七三收周朴诗一卷,其中有《弔李群玉》一首,可证朴确曾客澧。
又《宿玉泉寺》一首,《直隶澧州志》卷二四,以为寺在澧州。
又有《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喜贺拔先辈衡阳除正字》、《次梧州却寄永州使君》,疑朴自巴东入湘,复南行经澧、衡、永、梧而南游。
《直隶澧州志》所载慈利另有一周朴之根据,尚嫌不足。
惟此说罕为人知,谨录出以资研究。
)。
事向无心得。
(《老学庵笔记》卷四)。

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