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川偶兴
玉川鹤避卢仝啜,盘谷猿惊李愿归。
兴尽携筇一迴首,西风拂拂白云飞。
(见干隆二十四年刊萧应植纂《济源县志》卷十六。
此诗疑伪。
)。
夏日(题拟)
汗浃衣巾诗癖减,茶盈杯椀睡魔降。
(见《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三「夏」门)。
宿云门寺
入松穿竹路难分,藉地连岩总是云。
欲问老僧多少事,乱泉相聒不相闻。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六)。
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
(《太平广记》卷二六一)。
答楚儿
大开眼界莫言冤,毕世甘他(《说郛》本作「必若遭伊」)也是缘。
无计不烦干(《说郛》本作「轻」)偃蹇,有门须是疾连拳。
据论当道加严棰,便合披缁念《法莲》。
如此兴情殊不(《说郛》本作「都未」)减,始知昨日是蒲鞭。
(见孙棨《北里志》)。
再游云门
岭头云向窗中起,砌下泉从石上来。
僧老终无出山意,岩猿涧鸟莫相猜。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六)。
和征妇寄寒衣
西风吹雁到东吴,自整寒衣欲寄夫。
一剪一鍼肠一断,不知夫亦断肠无。
(见清王魏胜《安州诗录》卷一。
此诗承张靖龙同志录示)。
游雪窦寺
绝顶空王宅,香风萍薜萝。
地高春色晚,天近日光多。
流水随寒玉,遥峰(《四明山志》作「岑」)拥翠波。
前山有丹凤,云外一声过。
(见《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一一○、雍正十一年刊曹秉仁纂《宁波府志》卷三五。
)(〖1〗张靖龙云:见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七《诗括》。
黄宗羲按:「有为《雪窦志》者载此诗,注其爵里曰『元和状元』。
不知方干唐末不第,死后得赐一官以慰冥魂。
余戏为一绝云:『元英诗句不销磨,十举终难占一科。
死后奏名何足慰,不如雪窦莽禅和』」。
此诗又见康熙《雪窦寺志》卷九下、雍正《宁波府志》卷三五、清陈之网《四明古迹》卷二。
雪窦寺在奉化溪口附近的雪窦山,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
寺本唐会昌以前创,名瀑布,咸通八年改名雪窦。
)。
游岳林寺
投閒犹自喜,古刹(《岳林寺志》作「策」)剡东寻。
祗树随僧老,龙溪遶岸深。
楼高春色晚,天近日光阴。
共笑家声旧,何时解盍簪。
(见光绪三十四年刊张美翊纂《奉化县志》卷四。
)(〖1〗张靖龙云:见清戴明琮《明州岳林寺志》卷五《诗赋》。
岳林寺在奉化县城东北,梁大同二年创于龙溪西,名崇福院。
李绅书额。
会昌中毁。
大中二年闲旷禅师徙建溪东,改岳林寺。
)。
驻紫霞观
易觉春光老,难消夏昼长。
问囚伤道气,嚼句疗饥肠。
殿古苔痕涩,坛高松桧凉。
黄冠谁可语,试与辩亡羊。
(见民国二十五年刊陈善同等纂《重修信阳县志》卷三十)。
戏吴杰令(题拟)
一盏酒,一捻盐,止见门前悬箔,何处眼上垂帘。
(见《唐语林》卷七)。
还方干令(题拟)
一盏酒,一脔鲊,止见半臂着襕,何处口唇开袴。
(同前)(〖1〗《唐语林》云:「方干貌陋唇缺,味嗜鱼鲊,性多讥戏。
萧中丞典杭,军倅吴杰,患眸子赤。
会宴于城楼饮,促召杰。
杰至,目为风掠,不堪其苦。
宪笑命近座女伶,裂红巾方寸帖脸,以障风掠。
时在席,因为令戏杰曰〖略〗。
杰还之曰〖略〗。
一席绝倒。
尔后人多目干为『方开袴』」。
按:《唐摭言》卷十三载方干与龙丘李主簿互嘲酒令,均为六言四句,内容相近,为同一嘲谑之不同传本。
六言二首已收入《全唐诗》卷八七九。
)。
光明寂照遍恒(一作「河」)沙,凡圣含灵共一(一作「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情(一作「根」)才动被云遮。
遣除凡拙(一作「破除烦恼」)重增病,趣(一作「趋」)向真如亦是邪。
任逐境缘(一作「随顺世缘」)无罣[碍](得),真如凡圣是空花(一作「涅槃生死等空花」)。
(见《祖堂集》卷六,据《五灯会元》卷六,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一校改。
)。
颂 一
心静愁难入,无忧祸不侵。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见《祖堂集》卷九)。
颂 二
修多妙用勿(《五灯会元》作「好句枉」)功夫,返本还源是大愚。
古(《五灯会元》作「祖」)佛不从修证得,直饶玄妙(《五灯会元》作「纵行玄路」)也崎岖。
(《祖堂集》卷九、《五灯会元》卷六)。
答僧问(题拟) 一
宝盖高高挂,其中事若何?
谁师言下旨,一句不消多。
(僧问)。
答僧问(题拟) 二
宝盖挂空中,有路不曾通。
傥求言下旨,便是有西东。
(师答。
《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五灯会元》卷六)。
还丹口诀
置天立地混沌分,造化含花处处焚。
一阴一阳乃成道,秋石苍苍浪子孙。
玄武朱雀明前路,涌泉真汞守干坤。
鼎鼎制铅成宝物,姹女藏头不肯出。
十二葫中紫河车,四十二气烈仙窟。
颜如玉,貌如霜,枣叶雄朱修修毕。
手抟日月入炉中,炎炎赫赫魂不失。
非济凡间饥冻疾,不如学道急须出。
水煑冥冥白虎身,兽鑪上下两莫测。
大象不游于兔穴,大悟不拘于小节,迷者心差皆总失。
非传下界盲瞽人,灭族亡身不可出。
六謌六謌,尔翱已去往蓬莱,白日霞仙,今古密鹤,叫前程,洞庭湖,礼我圣祖为留术。
去无声,甘如蜜,一七二七七万毕。
开鑪忽见火一团,光彩炎炎赫赫奕。
虽济凡间饥冻疾,不如访道栖金室。
(《大还丹照鑑》)(按:《十国春秋》卷四七:「尔朱先生,成都人也。
字通微,亦号归元子。
唐僖宗时隐炼于金鸡关下石室。
居久之,有异人与药一丸,且戒曰:『子见浮石而服之,仙道成矣。
』自是遇石必投之水间,视其浮沉。
人皆笑以为狂。
一日游峡上,有叟舣舟相待,叩其姓氏,对曰:『涪州石姓也。
』遂豁然悟曰:『异人浮石之言,斯其应乎?
』因服药轻举而去。
时天复末年也。
先生有《还丹歌》传于蜀中。
」应即此人。
此诗应即《还丹歌》。
《大还丹照鑑》作者为后蜀广政间人,故得以收录之。
)。
送崔致远西游将还(题拟)
我闻海上三金鳌,金鳌头戴山高高。
山之上兮,珠宫贝阙黄金殿;山之下兮,千里万里之洪涛。
傍边一点鸡林碧,鳌山孕秀生奇特。
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
(《三国史记》卷四六。
《大正藏》第四九册《新刊贤首碑传正误》引「文章感动中华国」一句。
)(按:《三国史记》引此诗为节引。
)。
孤云篇
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
徘徊不可住,漠漠又东还。
(高丽李仁老《破闲集》引,转引自韦旭升《朝鲜文学史》)(按:《破闲集》云:「文昌公崔致远字孤云,以宾贡入中朝擢第,游高骈幕府。
时天下云扰,简檄皆出其手。
及还乡,同年顾云赋《孤云篇》以送之云〖诗略〗。
」疑与前《三国史记》所录者为同一首诗中之断片。
)。

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