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士薛季昌还山(补序)
空(按:此诗《全唐诗》卷三已收入。
兹据唐李冲昭《南岳小录》补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册收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下,载此序异文较多,另录如次以备攷:「炼师志慕玄门,栖心南岳。
及登道箓,忽然来辞,愿归旧山,以守虚白。
不违雅志,且重精修,若遇真人灵药,时来城阙也。
」)。
批答安禄山贺雪兼赐口号(题拟)
腊月忻三[白](日),嘉平安四邻。
预知天下稔,先为物华春。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安禄山事迹》卷上)(〖1〗《安禄山事迹》:「其〖天宝九载〗冬,久无雪,至十二月十四日乃雪,禄山表贺焉。
玄宗批答兼口号以赐之曰〖诗略〗。
其见重如此。
」)。
攻玉赋附卞生追怨之歌
昔之玉在石,石在山,山有玉兮隐其间。
今则石为错,玉为环,环亦献兮君解颜。
遂与生刍为比,与郄桂同攀。
岂辛勤于道路,徒抱泣于荆蛮。
(见《文苑英华》卷一一五)。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幷序)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录自影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二十七)。
别匡山
晓峰如画碧参差(碑作「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碑作「待」)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一作「鹭」,或作「鹜」)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见光绪《重修江油县志》卷二十四)(陈广福《李白的〈别匡山〉诗考》谓江油县匡山书院存宋熙宁元年《勅赐中和大明寺住持碑》,碑文云:「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
」文中录此诗。
)。
太华观
厄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
道童对月閒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
恠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
曾闻玉井金河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同前)。
观佽飞斩蛟龙图讚
佽飞斩长蛟,遗图画中见。
登舟既虎啸,激水方龙战。
惊波动连山,拔剑曳雷电。
鳞摧白刃下,血染沧江变。
感此壮古人,千秋(一作「载」)若对面。
(见《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八)。
地藏菩萨讚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
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五䌽图圣像,悟真非妄传。
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
讚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
(同前)。
独坐敬亭山(其二)
合沓牵数峰,奔地镇平楚。
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见《宛陵郡志备要》。
又见嘉庆廿年刊洪亮吉纂《宁国府志》卷二四)。
秀华亭
遥望九华峰,诚然是九华。
苍颜耐风雪,奇态灿云霞。
曜日凝成锦,凌霄增壁崖。
何当余荫照,天造洞仙家。
(见《青阳县志·艺文志》及《九华山志》卷八)(〖1〗《李白在安徽》云:秀华亭在九华山麓,五溪桥侧,延寿寺前。
亭已圮,遗址犹存。
)。
炼丹井
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
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
(见《宛陵郡志备要》卷一。
又见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四)(〖1〗《李白在安徽》云:井在九华山卧云庵北面。
)。
宿无相寺
头陀悬万仞,远眺望华峰。
聊借金沙水,洗开九芙蓉。
烟岚随遍览,踏屐走双龙。
明日登高去,山僧孰与从?
禅床今暂歇,枕月卧青松。
更尽闻呼鸟,恍来报晓钟。
(详后,以上四首,皆转录自常秀峰等着《李白在安徽》。
)(〖1〗《李白在安徽》云:此诗刻于清道光十年《重建无相寺碑记》。
无相寺在九华山头陀岭下,旁有一泉,名金沙,李白在九华时曾游此。
无相寺建于唐初,治平元年赐额,道光间重修。
此诗保存有两种可能:一,无相寺旧时碑文刻有此诗;二,为康熙时礼部尚书吴襄收藏,吴姓修寺捐资最多。
)。
咏方广诗
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
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
(见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中)。
上清宝鼎诗二首(附存) 一
朝披梦泽云(甲、乙、戊本作「云梦泽」),笠钓青茫茫。
寻丝(甲作「流」、乙作「绿」)得双鲤,中有三(乙作「二」)元章。
篆字若丹蛇,逸(乙作「遶」)势如飞翔。
归来问天老(甲、戊作「姥」)奥(甲、戊作「妙」)义不可量。
金刀(甲作「刃」)割青素(甲作「紫」),灵文烂煌煌。
嚥(甲、戊作「燕」)服十二环(戊作「镮」),奄(甲、戊作「想」)见仙人房。
暮跨(丙作「骑」)紫鳞(丙作「麟」)去,海气侵肌凉。
龙子善(戊作「喜」)变化,化作梅花妆。
赠(甲、戊作「遗」)我累累(乙作「迭迭」)珠,靡靡(甲作「非」)明月光。
劝我穿绛(乙作「络」)缕(甲、戊作「楼」),系作裙(戊、丁作「裾」)间裆(甲作「当」,戊作「珰」)。
挹(甲、戊作「揖」)子(甲作「予」,丁戊作「余」)以携(甲作「疾」,乙作「词」,丁、戊作「辞」)去,谈笑闻遗(甲、乙、戊作「余」)香。
(按:《全唐诗》卷一八五据《王直方诗话》录「房」、「凉」、「光」三韵,《全唐诗续补遗》卷四录「茫」、「凉」二韵。
)。
上清宝鼎诗二首(附存) 二
人生烛上花,光(乙作「火」)灭巧妍尽。
春风绕树头,日与化(戊作「花」)工(丁作「花工」)进。
只(戊作「惟」)知雨露贪,不闻(丁、戊作「念」)零落尽(甲无以上二句)。
我昔(乙、戊作「昔我」)飞骨时,惨见当涂坟。
青松霭朝(丁、戊作「明」)霞,缥缈山(戊作「上」)丁村。
既死明月魄,无复(丁、戊作「彼」)玻璃(乙、戊作「瓈」)魂。
念此一脱洒(戊作「酒」),长啸祭(甲、乙、戊作「登」)昆崙。
醉着鸾皇(甲、丁、戊作「凤」)衣,星斗俯可扪。
(见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三十《诗文补遗》录苏轼书李白诗墨迹。
出校各本,甲本为赵令畤《侯鲭录》卷二,乙本指《增修诗话总龟》卷十一引《王直方诗话》,丙本指《全唐诗》卷一八五引《王直方诗话》,丁本指《李白诗校注》据《唐宋诗醇》所录校语,戊本指《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卷二)(〖1〗《东坡题跋》卷二:「余顷在京师,有道人相访,风骨甚异,语论不凡,自云常与物外诸公往还,口诵此二篇,云东华上清监清逸真人李太白作也。
」〖2〗《侯鲭录》卷二:「东坡先生在岭南,言元佑中有见李白酒肆中诵其近诗云:『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
』此非世人语也。
少游尝手录其全篇,少游敍云:『观顷在京师,有道人相访,风骨甚异,语论不凡,自云尝与物外诸公往还,口诵二篇,云东华上清监清逸真人李白作也。
』」)(〖3〗《王直方诗话》:「元佑八年,东坡帅定武,李方叔、王仲弓别于惠济,出示南岳典宝东华李真人像,又出此二诗,曰此李真人作也。
近有人于江上遇之得此,云即李太白也。
」〖4〗《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东坡云:「予都下见有人携一纸文书,字则颜鲁公也,墨迹如未干,纸亦新健,其诗曰:『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
』此语非太白不能道也。
」今按:此诗第二首云:「我昔飞骨时,惨见当涂坟。
」显然非李白所作。
就前所录北宋诸家有关获得此诗的记录而言,其作者约有以下几种可能:其一,北宋道士托名李白作;其二,李真人作,后传成李白作;其三,北宋道士录唐时遗诗而献于东坡;其四,东坡自作而伪称得之于他人,亦如解《八阵图》而称少陵讬梦之类。
今莫详孰是。
因此二诗出处甚早,《全唐诗》及今贤补遗已录存其片断,故为补足而附存之。
)。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李畋《该闻录》、《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
严光,自称钓鳌客。
安史乱后任棣州司户。
诗二句。
(《全唐诗》无王严光诗)。
郡将虽乘马,羣官总是驴。
(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十)(按:《封氏闻见记》云:「王严光颇有文才,而性卓诡。
既无所达,自称钓鳌客。
……兵乱之后,严光年须已衰,任棣州司户。
时刺史有马,州佐已下多乘驴,严光作诗曰〖略〗。
对众吟诵,以为笑乐。
」按:封演为大历间人,因知兵乱即指安史之乱。
)。
刺当涂者
末刼兰香科下人,衣冠礼乐与君臣。
如来若向阎浮出,莫现从来丈六身。
(同前)(按:《封氏闻见记》云:「补阙王志安晚不得志,久游恒、赵之间,人畏其口,莫敢引用。
志安作诗以刺当涂者云〖略〗。
见者弥增怨忌。
」)。
怀欧阳山人严秀才
鸦鸣东牖曙,草秀南湖春。
(《十万卷楼丛书》本皎然《诗式》卷四)(按:《诗式》误作「祖迥」,今据《吟窗杂录》卷三十二、《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全唐诗》卷八五一定为神迥作。
《吟窗杂录》题作《怀欧阳山人》。
《全唐诗》收此二句,缺题。
又其小传云:「临晋人。
姓田。
贞观间流化岷峨,为道俗宗仰。
」殆据《续高僧传》卷十五。
按唐有二神迥,另一为宝应间越州僧,见《宋高僧传》卷二九。
检《诗式》录其诗于严维、皇甫冉等诗后,知应为肃代间人。
诗中提到之南湖,亦在越中。
诗题中之严秀才,疑即长期居于越中之严)(维。
因知此诗应为越州僧神迥作,《全唐诗》误,今为移正补题重录。
)。

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