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逸

信庵赵少保挽诗 其四
出语无多动造微,公于学问似生知。
客游槐府珍遗帖,世诵樗翁序近诗。
握手最先门下士,伤心谁勒墓前碑。
匆匆四十年间梦,忆到庐江下榻时。
赵虚斋挽诗 其一
两朝人物号耆英,九折崎岖亦饱经。
几度拂衣心似石,重来曳履发如星。
争名可是因文字,转臂堪嗟失典刑。
何处藏山犹有史,悲笳幽咽若为听。
赵虚斋挽诗 其二
奥学深功在易通,御题褒句圣恩隆。
成书自讲前无例,异论难齐久始公。
辞有所之端可据,文无不变论尤工。
皋比定集诸仙听,独惜丁宽道不通。
恕斋洪尚书挽诗 其一
定是仙从天目来,少曾吟咏到襄淮。
才名词伯班常伯,学问平斋授恕斋。
华盖谩云邻翰苑,衮衣不许上瑶阶。
海山纵好归何处,叹惜人间事好乖。
恕斋洪尚书挽诗 其二
秀骨清姿玉雪同,几多星宿入心胸。
风流王谢谈谐胜,家数常杨制诏工。
坐政事堂无六丈,登文章箓似三洪。
年来人物萧疏甚,玉座东西欠此翁。
恕斋洪尚书挽诗 其三
伊昔宸京握手初,横经公未到三衢。
早班玉笋还先去,晚侍金华却共趋。
思老有余知笔健,病成应是为诗癯。
峰摧太华嗟何及,身远无因奠束刍。
陈节斋挽诗 其一
诸贤名并端平见,一老音存正始遗。
改纪重来时领袖,持荷独立右尊彝。
心忘世易身难乞,家着书多人少知。
省闼才辞留史馆,可怜便入八哀诗。
陈节斋挽诗 其二
国重穆陵蒐钜典,帝咨宿学进隆名。
那知幻境空花散,不待藏山史草成。
笔冢长存堪怅恨,书棺何益谩哀荣。
西山门第今无几,落尽残星泪眼盈。
陈节斋挽诗 其三
早岁登门叨赏异,暮年造阙喜追陪。
每从省户供词去,多向都曹诵句来。
逐客赠年今尚在,痴儿别饮恰方回。
湖边握手如前日,身隔千山叹玉埋。
李斛峰尚书挽诗 其一
公擢端平第,祥开日下云。
干坤钟直气,星斗瑞斯文。
出处关时运,更尝厌俗氛。
白头需旧学,何事靳吾君。
李斛峰尚书挽诗 其二
论着千年计,崎岖二纪余。
人多仇直疏,公不羡除书。
曳履归何晚,仪图事竟虚。
早知天许啬,恨不守茅庐。
李斛峰尚书挽诗 其三
中朝更几局,鸣世独铮铮。
奏疏如山稿,哀笳何处声。
虽孤岩石望,何损斛峰名。
应有遗书富,何时见集行。
李斛峰尚书挽诗 其四
当年期集所,一榜上三人。
晚节惟公在,交情独我亲。
楚东分袂久,溪上得书频。
曾共茅檐宿,因行部入闽。
李斛峰尚书挽诗 其五
三领闽麾节,名高德度宽。
苦寻盐利病,痛念郡凋残。
拟有回天奏,相期对日看。
入朝孤此意,闻者泪阑干。
朔斋中书刘礼侍挽诗 其一
声名早日到宸几,自许凌空健翮飞。
朔党家传真抱负,西州人老几招麾。
长庚穷杀狂如故,韩愈疑为傲则非。
岁晚虽为香案吏,白头终与壮心违。
朔斋中书刘礼侍挽诗 其二
再造功成始趣还,又从薇省去长安。
登车屡作澄清使,持橐还须文字官。
子美八哀俄入此,贺公二命只书棺。
不知庾亮埋何处,遥想悲笳泪雨潸。
朔斋中书刘礼侍挽诗 其三
一识端平三十秋,北关重别见南州。
紫薇阁下分房住,黄檗山前并辔游。
碧水诗来秋后得,吴门书去病中投。
交情不薄相期远,底料催归记玉楼。
赵大资挽诗 其一
先帝云公有相才,经帷曳履久徘徊。
先调化瑟更絃去,却赞兵机杖节来。
祀典空闻陪五使,宗臣不许位三台。
白头遗老孤忠在,忽漫骑鲸亦惜哉。
赵大资挽诗 其二
当年玉座语尤亲,荐士虽多不语人。
天下短长才识尽,内中方寸纸来频。
仆穷分作米盐吏,公许宜为翰墨臣。
回首摛文今梦断,长怀知己泪沾巾。
王太博挽诗 其一
兰宫凡几上,直待晚成身。
臣对三千字,君恩第一人。
谈经居未久,岸帻请何频。
风月分能几,空山骨已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