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求法汉僧(幷序○题拟)
故里灯无主,他方宝树摧。
神灵去何处,玉貌已成灰。
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
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
(以上三诗均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册慧超撰《往五天竺国传》。
参伯三五三二卷。
)。
五言□□观□明府携(下缺)
春山桂实奇,露□莅江垂。
(下缺)□疎□□识,幽□□人知。
赖□□□□,□□□□□。
(《文博》一九九○年第一期刊张沛《唐黄土磨崖刻石试析》录陕西旬阳城东禹穴侧磨崖石刻)(按:据张文介绍,此石刻为楷书,凡五十四行,行约三十字,漫漶甚严重。
自十一行以后,录唱和诸人诗什。
首十行似敍唱和缘起,录残文如次:「〖上缺三行〗土牛〖下缺〗幽桂一□□□□里〖下缺〗焉覩其仙〖下缺〗衣绣之〖下缺〗石□泉□□雉〖下缺〗而□人花西摘以清一〖下缺〗元十七年春正月庶〖下缺〗」张文据黄土县之置改,考定此组诗作于开元十七年,可为定论。
第一首诗作者姓名、官职不详。
从第二首诗题看,似即□州〖疑即金州〗别驾。
)。
□□州别驾□皇□从□□□闻下(下缺)
闻□□□才,□春复赏梅。
咏□幽山桂,传声□□□。
□□□□□,□□□□□。
□□□君酒,花□妓女杯。
淮南有便使,□摘一枝来。
□□史(下缺。
同前)。
□和
(上缺)影□□□□□□□□□□丹。
□轼□黄土,□琴□武城。
醴泉飞汉曲,芳桂□山□。
□丹□彾□,羣英□雁声。
□□□□德,{蠜虫=纟}□遂留情。
□□□靡□,□□□□□。
□□香可□,□□□□□。
(同前)(按:此诗题仅存「和」字,知为和前诗之作。
)。
同[前]
(上缺)如。
淮南桂□林,幽□武城隅。
□白无人识,□□□杨殊。
影□岩□□,□□□□□。
?公子至,香拂舞童□。
不被王孙□,何由得鉴欤?
□转□□□,□□□□□。
(同前)(按:以下诸诗,皆署〖同前〗,知为同时唱和之作。
)。
同前
(上缺)芳(下缺)□□游□浦,弄鸟戏兰陔。
石□吟□□,山□奏落梅。
寿□半□□,□□□□□。
□□临江酌,舞席倚泉开。
□留□□□,□醉□岩□。
(同前)(按:冯□原、□冯,皆署为黄土县令,疑为前后任。
)。
同前
(上缺)□□□□抚,幽岩有□香。
□□□□□,□□舞□庄。
□□□□□,□□□□□。
□□□□化,叨毗制锦□。
□□□□□,□□□□阳。
(同前)。
同前
王□重幽赏,携樽对□□。
□□□□□,□□□□□。
□□□□□,□□□□□。
鸟鸣欺□度,人娇舞实□。
独□□□□,□□□□□。
(同前)。
同前
□□□幽□,携樽玩桂□。
□□□□□,□□□□□。
□□□□□,□□□□□。
□□□月□,欺曲彩云中。
□□□□□,合□□□□。
(同前)。
同前
(上缺)□□丹桂□,旖旎绿岩垂。
□□露(下缺)人□花飘□袖宜□□□□□□虽(下缺。
同前)。
同前
(上缺)在□□□□岩前□华历畿(下缺)人眄王孙寔□甄得因(下缺。
同前)。
同前
(上缺)□□火□修□上罩天□孙(下缺)□□承□妓,香风韵管絃。
(下缺。
同前)(按:此下尚有□阳隐士、前西城县尉二人之残诗,□阳隐士诗存:「□□□胜□□履〖下缺〗云□草□空不期□□□□得□□圣〖下缺〗」前西城县尉诗存:「□□地零落□□□□□□□□□殊香〖下缺〗醉□□□□仙□□□曲□□能〖下缺〗」皆已不可读,不另立目,姑附于此。
)。
戚夫人楚舞歌
定陶城中是妾家,妾年二八颜如花。
闺中歌舞未终曲,天下死人如乱麻。
汉王此地因征战,未出帘栊人已荐。
风花菡萏落辕门,云雨徘徊入行殿。
日夕悠悠非旧乡,飘飖处处逐君王。
玉闺门里通归梦,银烛迎来在战场。
从来顾恩不顾己,何异浮萍寄深水。
逐战曾迷只轮下,随君几陷重围里。
此时平楚复平齐,咸阳宫阙到关西。
珠帘夕殿闻钟漏,白日秋天忆鼓鼙。
且矜容色长自持,且遇乘舆恩幸时。
香罗侍寝双龙殿,玉辇看花百子池。
君王纵恣翻成误,吕后由来有深妒。
不奈君王容发衰,相存相顾能几时。
黄泉白骨不可报,雀钗翠羽从此辞。
君楚歌兮妾楚舞,脉脉相看两心苦。
曲未终兮袂更扬,君流涕兮妾断肠。
已见谋臣归惠帝,徒留爱子付周昌。
(《才调集》卷三、伯二五六七卷)(按:伯二五六七卷存此诗之后半篇,今参《才调集》补足之。
《全唐诗》卷一二○收此诗,缺「且矜容色长自持」以下四句,故重录之。
此则承汤华泉同志见告。
)。
三门赋附歌
甲负石兮空自奇,客乘查兮何远为。
君不见虚舟之泛泛,浩浩乘流而不羁。
(见《文苑英华》卷三四)。
白杨篇
欲识前王塔鞍处,正北苗抽一小枝。
(《文苑英华》卷八七六令狐楚《白杨新庙碑》引。
此则承陶敏先生告知。
)。
分班晓入翔鸳阁,直舍旁连浴凤池。
(见明刻本《锦绣万花谷后集》卷十)。
咏三御史(题拟)
韦子凝而密,任生直且狂。
可怜元福庆,也学坐痴床。
(见《太平广记》卷二五○韩琬《御史台记》引)(《御史台记》云:「唐元福庆,河南人,拜右台监察。
与韦虚名、任正名颇事轩昂。
殿中监察朱评之咏曰〖诗略〗。
正名闻之,乃自改为『俊且强』。
」按:谈刻本《太平广记》录前段文字,适缺「朱」字。
《全唐诗》卷八七二收入此诗。
其祖本当即谈刻本,未察「评之」为人名,因列入无名氏谐谑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太平广记》,为汪绍楹先生校本,此处据明抄本补「朱」字,今即据以重录。
评之时代,系参据任正名事迹而定。
)。

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