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志诚偈二首 二
心地无非(《灯录》作「一切无心」)自性戒,心地(《灯录》作「一切」)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灯录》无此句),不增不减(《灯录》作「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见契嵩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景德传灯录》卷五)。
示智通偈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同前)。
示智常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不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同前)。
示法达偈三首 一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示法达偈三首 二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示法达偈三首 三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灯录》作「诵久不明已」),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同前)。
示智通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契嵩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僧举卧轮禅师偈作此相示(题拟)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同前)。
临灭偈(题拟)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同前)。
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祇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祇在目前。
(同前)。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见契嵩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见《景德传灯录》卷五、契嵩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同前)。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同前)。
题取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四部丛刊》本宋法云撰《翻译名义集》卷七「续补译师」条引唐义净三藏诗。
《禅门诸祖师偈颂》卷下之下录此为「义净三藏《诫看经》」。
)(按:《全唐诗》卷七八六收此诗于无名氏卷,注云:「载《翻译名义集》,云唐义净三藏作。
」岑仲勉先生《读全唐诗札记》云:「按义净诗今收十二函一册,何不类附而别出于无名氏之下,岂编者未知义净三藏即义净欤。
然此诗祇据《翻译名义集》录,集又署名义净三藏,终不得谓曰无名氏也。
」今承斯旨而重录归义净名下。
)。
古镜
凿井遘古坟,古坟衬沦没。
谁家青铜镜,送此长波月。
长河何冥冥,千岁光不彻。
玉匣历穷泉,金龙潜幽窟。
鞶组已销散,锦衣亦亏阙。
莓苔翳清池,虾蟆蚀明月。
埋落今如此,照心未当歇。
愿垂拂拭恩,为君鑑云发。
(见斯二七一七《珠英学士集》残卷,据吴企明先生录本〖未刊〗。
《全唐诗》卷九五仅存末六句,今补全重录。
残卷原缺题,今从《全唐诗》补。
)。
琼州(题拟)
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
举首玉簪插,忽去银钉掷。
身大何时见,夭矫翔霹雳。
铜柱威丹徼,朱崖镇火陬。
(见《舆地纪胜》卷一二四《琼州》)。
先朝六驾日,远虞附已深。
(见《海录碎事》卷十)。
诗(附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见明刻本宋佚名编《锦绣万花谷后集》卷十四「将帅」类)(按:此四句即《木兰诗》中后人以为极似唐人所作之句。
《万花谷》收佺期《塞北二首》摘句后,又收此四句,署「前人」。
未祥编者另有所据抑疏忽致误。
今人或主《木兰诗》为唐初人所作。
今姑录出附存佺期名下,以供研究者)(采择。
又按:同治《泉州府志》卷七有沈佺期大小潘山七律二首。
佺期未入闽,二诗亦不类初唐诗,疑为后代同名者作,今不录,附识于此。
)。
应制和蔡孚偃松篇
大厦已成无所用,唯将献寿答尧心。
(《唐文拾补》卷十八韦璞玉撰《大唐故朝议郎京兆府功曹上柱国韦君墓志铭》引)。

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