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廿咏(并序) 十八、相似树咏
两树夹招提,三春引影低。
叶中微有字,阶下已成蹊。
含气同修短,分条德且齐。
不容凡鸟坐,应欲俟栖。
敦煌廿咏(并序) 十九、凿壁井咏
尝闻凿壁井,兹水最为灵。
色带三春渌,芳传一味清。
玄言称上善,图录着高名。
德重胜铢两,诸流量[三六]且轻。

敦煌廿咏(并序) 二十、分流泉咏
地涌澄泉美,环城本自奇。
一源分异派,两道入汤池。
波上青苹合,洲前翠柳垂。
况逢佳景处,从此遂忘疲。
敦煌廿咏(并序) [附]题隐士咏[三七]
青溪逐水薫渔樵,策杖褰衣屡蓦桥。
鸟坐春池双影近,人呼幽谷两声遥。
祥烟五色飞仙电,瑞草千藂(丛)间药苗。
河畔曲肱而取饮,嫌烦且弃树中瓢。
([一]以上诗凡六写本,其原编号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多《题隐士咏》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仅存第一首,不校。
甲卷题作「敦煌古蹟廿咏」,乙卷「廿咏」作「二十咏」。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三]原卷无「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补。
[四]「二」,甲卷作「三」。
[五]「短」下原卷有「见」字,依乙、丙、丁三卷删。
[六]乙、丙、丁二卷无「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八]原卷残缺处,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补之。
凡校补字,均括以[],如[也自鸣]和以下括弧内均是。
[九]「鼓」,甲、乙两卷作「毂」。
[一○]「寻」,甲卷作「看」。
[一一]诗题丁卷作「灵岩莫高窟咏」。
[一二]「刹」,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三]「指」,甲卷作「至」。
[一四]「苏」字原阙,据甲、乙两卷补。
丙、丁卷「苏」作「苏」。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六]「迴」,乙卷作「还」。
[一七]「色」,甲卷作「素」。
[一八]「含」,丁卷作「合」。
[一九]「塞」原作「赛」,依丙、丁卷改。
[二○]诗题丙、丁两卷标作「瑟瑟监咏」。
[二一]此句甲卷作「为悬宝盖髪」。
[二二]甲卷有三处异文:第一句「昔时」作「昔日」,第二句「遗庙」作「唯庙」,第六句「坟傍」作「其傍」。
[二三]「台」,甲卷作「楼」。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五]「转」,甲、丙两卷作「尽」。
)([二六]甲卷有两处异文,第二句「与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县」。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补。
[二九]「嫩」原作「懒」,依丁卷改。
[三○]「新」原作「连」,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两卷改。
[三三]「鸿」,丙、丁两卷作「虹」。
[三四]「径」,丙、丁两卷作「堠」。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六]「量」原作「两」,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七]《题隐士咏》原载丙卷末,兹亦移录附于后。
)。
敦煌(伯五○○七)三首 □□(原卷此首诗题作《敦煌》。)
万顷平田四畔沙,汉朝城垒属蕃家。
歌谣再复归唐国,道舞春风杨柳花。
仕女上(尚)□天宝髻,水流依旧种桑麻。
雄军往往施鼙鼓,鬬将徒劳猃狁夸。
敦煌(伯五○○七)三首 寿昌
会稽碛畔亦疆场,迥出平田筑寿昌。
沙幕雾深鸣□雁,草枯犹未及重阳。
狐裘上(尚)冷搜红髓,絺葛那堪卧□霜。
邹曾不行文墨少,移枫徒哭说西王。
敦煌(伯五○○七)三首 仆固天王干符三年四月廿四日打破伊州……(此缺数字)录打劫酒泉后却□断(下缺)
为言回鹘倚凶(下缺)(〖1〗以上诗三首,都作于唐大中二年〖公元八四八年〗张义潮起义以后。
「歌谣再复归唐国」,即咏此事。
第三首诗题有历史价值。
仆固天王殆即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
此诗应是当时当地人所作,所以称他为「天王」。
干符三年〖八七六〗打破伊州事,不见史书记载。
可惜诗题残缺,诗文仅存六字,以致意义不够明显。
这时候,仆固俊受张义潮的指挥,打败了吐蕃不久。
这次〖八七六〗打伊州,想他是受张义潮的命令的。
)。
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
右诗五十九首,钞写在伯二五五五卷,按其内容和编次,当是一个作者的诗集,可惜这个作者的姓名不可考了。
这五十九首诗所表现的时间和地点,是在某一年的冬天,作者被吐蕃所俘虏,从敦煌经过阳关的南面进入退浑国界,便折向东南行,第二年夏天到达青海。
在青海附近好像停留了一个较短的时期,到了秋天,又经过赤岭、白水被挟到临蕃。
在临蕃,大约住了一年多的时间(从第二年秋住到第四年春)。
作者被吐蕃俘虏的年代,是可以根据上述行程作推测的。
从敦煌入退浑国,又经赤岭到临蕃,这些地方,正值短时期的被吐蕃侵扰或占据。
所以作诗的年代,不应早于走元七六○年放弃安西四镇以前,也不能晚的七八五年敦煌陷蕃以后。
作者最后所经过和被囚系的地方:赤岭、白水和临蕃,都在陇西郡的鄯城,赤岭一向是唐蕃交界上互市的地方,还立有交界碑。
白水是唐兵驻守的地方,叫做绥戎职。
可是作者在白水看到的是「汉家封垒徒千所,失守时更历几春。
」「今时百草遍城阴,隤墉穷巷无人迹,独树狐坟有鸟吟」,则又应该是在鄯城陷蕃的时候。
按公元七四一年吐蕃曾攻陷鄯城的振武军,七六三年,陇州全部陷入吐蕃。
所以,若作进一步的推求,这些诗颇有可能是七四一--七六三的二十二年间之内或稍前时代的作品。
作者「梦到沙州奉怀殿下」一诗很重要,也很难解。
因为在封建时代对所「奉怀」的称「殿下」不应是对将军或主帅的称呼,也不可能是皇帝,难解就在这个地方。
考《新唐书》卷八十《太宗诸子列传》和卷二百十六《吐蕃列传》,信安王李祎曾在七二七--九年间,奉诏与「河西陇右」诸军攻吐蕃,拓地至千里,因此,我颇疑猜作者所奉怀的殿下,就是信安王李祎。
这一推测如不错,则作者被俘的年代,度该是七二七--七六三年中间。
作者的身世,据《春日羁情》诗说「童身方剃削,弱冠导羣迷。
儒释双披玩,声名独见跻」。
《晚秋羁情》诗又说「悄焉独立思畴昔,忽尔伤心泪旋滴。
常时游涉事文华,今日羁缧困戎敌」。
可见是一个学通儒释,颇有文华的人,所以能够被来到沙州的这位「殿下」「李祎」所赏识,叫他做了僧官或随从官员。
但不幸被吐蕃所俘虏。
被俘的原因不明白,由于同时被俘的人不少,可能是以地方人民和僧道的代表资格,去与吐蕃军议和,因而被虏的。
作者到了临蕃好久,才知道被囚系的当中有他几个老朋友,只是「咫尺不相见」。
也是为了「非论阻碍难相见,亦恐嫌猜不寄书」。
还有敦煌的一个押牙四寂,却不幸死在那里了。
作者的思想并不高超,只是哭愁、哭病、思念家乡,几乎在每首诗里都要「断肠」。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虽说偶尔流露出了「触槐常有志」的话,但接着就说「折槛为无蹊」,所希望的只是逃跑,或者「缧绁傥逢恩降日」。
对朋友则坦直的说出「一介耻无苏子节,数回羞寄李陵书」的话。
从这些表现,可以推断作者只是一个软弱文人(或僧人),并没有什么较明显的民族思想和气节。
但是就唐代吐蕃史料的缺乏来说,这些诗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可是,这个诗集为什么又传到敦煌呢?
因此,颇疑作者终于脱离了吐蕃的缧绁,回到敦煌。
或者是信安王李祎等在恢复了鄯城失地(石堡城)的时候,把他们解放出来。
右诗十三首,格调均相似,除第一首外,又皆咏落蕃事,故可定为一人作品。
第一首下题马云奇名。
作者殆即马云奇。
马云奇的年代和事迹无考。
把第一首《怀素师草书歌》和李白的《草书歌行》(《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八)相比较,可以推断他是开元、天宝年间人,他的落蕃是在公元七八七年安西、北庭陷蕃以前,而不是在以后。
马云奇的诗格较高,风节亦烈。
当他被吐蕃拘系的时候,他时常想到他和敌人的鬬争。
他惋惜的是「战苦不成功」,所以怀念祖国以外,还常想「可能尽忠节,长遣困西戎」。
他的思想和节操似比前一佚名落蕃人高一等。
原载《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四年第二辑。
自序
李唐以文学第士,尤重声律,硕儒俊彦,罔不规斯道,三百年间,诗人千计,腾声飞实,郁郁彬彬,故论诗者必称李唐焉。
自昔唐人选集,有殷璠(《河岳英灵集》,丹阳进士殷璠撰,分上中下三卷,凡二十四家诗。
)元结(《箧中集》,元结次山编,一卷,凡七人,诗二十四首。
)高正臣(《高氏三宴诗集》三卷,所载皆因人会宴之诗,以一会为一卷,与宴者凡二十一人。
)芮挺章(《国秀集》三卷,芮挺章编,凡九十人,诗二百二十篇。
实八十五人,诗二百十一首。
)令狐楚(《御览诗》一卷,一名《唐歌诗》,一名《选进集》,一名《元和御览》,凡三十家,诗二百八十九首。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二卷,高仲武编,凡二十六人,诗一百四十首。
实存一百二十二首。
)姚合(《极玄集》,姚合编,凡二十一家,诗百首。
实存九十九首。
)诸家,顾拘于朋从,或偏一体,或囿一方。
而张为《主客》(《主客图》一卷,张为撰,凡八十四家诗。
)之作,乃更离章摘句,一诗之不获悉闚,罔论详该。
宋明稍事蒐辑,《英华》《类苑》,(《文苑英华》一千卷,宋太平兴国七年,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敕编。
《唐诗类苑》二百卷,明张之象纂。
)篇什粗备,然而期分类从,终不见一代一家体要;其散逸秘本,放失集外者,且未能广事搜求,脱漏泰半,后世惜之。
逮有清康熙盛朝,朝野右文,裒辑之风特着;翰林院羣彦,奉命启芸阁之珍藏,殚精校讐,年余而成《全唐诗》九百卷,(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十九日始,四十五年十月初一日书成。
)都诗四万八千九百首。
自唐开国以迄五代,凡有所作,靡不苛索专集,旁稽野史,虽只句莫遗,而后百世钜观,斯克厥成,其有功艺文,不谓大且备乎!然其轶在桑岛,湮于金石,又有非当时诸公所能及者。
天明中,(天明,日本光格天皇年号,共八年,当清干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三年。
)日人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字子静,号半江,上毛野国人。
)曾罗彼邦旧籍,参采《千载佳句》、《文镜秘府》诸书,撰《全唐诗逸》三卷,(《全唐诗逸》三卷,凡百二十余家诗,前有淡海竺常序。
)虽断篇零章,不无搜玉之功,鲍清溪既刊入《知不足斋丛书》矣。
余每展斯帙,深慨彼邦人士治学之勤,乃欲本河氏所作,网罗中土遗佚。
匝月之内,先成《全唐诗作者通检》一卷,然后披览羣书,逮于金石,竭期年之力,得诗如干首,分为如干卷,名曰《全唐诗补逸》;扬万世之英灵,彰一朝之翰藻,斯亦差堪自慰者矣。
至诠次体例,多承旧制;惟诗前小传之余,略加案语,诗中原注而外,间益校文。
其若有官衔可稽、岁月可循者,并前贤题跋、诸家考据之属,胥附篇末,庶几读者得资参证焉。
丙子(一九三六)季冬,常熟孙望识。

游仙篇
绛宫珠阙敞仙家,蜺裳羽旆自凌霞。
碧落晨飘紫芝盖,黄庭夕转䌽云车。
周旋宇宙殊非远,窎望蓬壶停翠幰。
千龄一日未言[赊]({目畲}),亿岁婴孩谁谓晚?
逶迤鳯舞时相向,变啭鸾歌引清唱。
金浆既取玉杯斟,玉酒还用金膏酿。
驻逈游天域,排空[聊]憩息。
宿志慕三元,翘心祈五色。
[仙]储本性谅难求,圣迹奇术秘[玄](元)猷。
愿[允]丹[诚]赐灵药,方期久视御隆周。
(见赵绍祖《金石续钞》卷一)(〖1〗案石刻题作《杂言游仙篇》,下署「御制,奉宸大夫臣薛曜书。
」〖2〗赵绍祖《金石续钞》跋尾:「末句云:『方期久视御隆周。
』则此诗久视元年作而刻之于石者也。
武氏此诗不见于他书,而今古金石家亦未有着于录者,故存之。
」〖3〗又按诗中日,原作●;天,原作●;圣,原作●;附注中臣,原作●,均武后所制新字。
〖4〗此诗又见收于武亿《偃师金石遗文记》卷上、干隆《偃师县志》卷二七武亿撰《金石录》上〖此即将前列武亿书收入〗、孙星衍《续古文苑》卷四、王昶《金石萃编》卷六三,另毕沅《中州金石记》亦着录,但未录原文。
上列各本,录文)(稍有出入,校如次:「窎望」,上列四书皆作「写望」;「{目畲}」四书皆作「赊」,今据改;「相向」,武亿录作「相尚」;「聊憇息」之「聊」字,「仙储」之「仙」字,《金石续钞》原缺,据尚书补;「本性」之「性」字,武亿及王昶录本皆缺;「玄猷」之「玄」字,《金石续钞》作「元」,武亿录作「玄」,《金石萃编》及《续古文苑》皆注明为庙讳,故据改;「愿允丹诚」之「允」、「诚」二字,诸本皆缺,惟《续古文苑》不缺,今据补。
)。
南安夕阳山真寂寺题诗
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龙宫。
夜深闻法餐甘露,喜在莲花法界中。
(见明檇李陈懋仁撰《泉南杂志》卷上。
)(按陈懋仁,字无功,所着《泉南杂志》录唐人诗若干首,谓「《万首唐人绝句》中于吾郡及泉州有未收者,余录其诗于左。
如此备补遗。
」又原诗题注曰:「居邸时遁于此」,盖谓李忱曾遁居真寂寺也。
又诗末注曰:「见《泉州府志》」。
)。
排衙石诗刻(幷序)
□□□□□□□,□南一剑定长鲸。
□□□□□□□,□帝匡扶立正声。
□□□□□□□,□辉争不伏神明。
□□□□□□□,□建瑶坛玉京。
□□□□□□□,□□常爇不曾停。
□□□□□□□,□□恒传宝藏经。
□□□□□□□,□□今为显真灵。
□□□□□□□,□□□来镇上清。
(见《两浙金石志》。
)(见《两浙金石志》卷四。
《六艺之一录》卷一一○收此诗,第二句「□南」作「东南」,第六句「伏神明」作「仗神明」。
)(〖1〗阮元《两浙金石志》跋:「右诗刻在钱唐县鳯凰山排衙石上。
前刻新的序十行,行书,径一寸,文多磨灭。
序后一行仅存王字,当是武肃系衔。
诗则七言八韵,共九行,十六句,上半截亦阙。
按《咸淳临安志》云:『旧传钱武肃王凿山,见怪石排列两行,如从卫拱立趋向,因名排衙石,及刻诗石上。
』即谓此也,惜其文未载。
《十国春秋》云:『武肃暇时,命诸子讽诵诗赋,或以所制诗赐丞相将吏,亦间能书写画墨竹,然不以呫哔废正务。
』是武肃性躭吟咏,此刻可以窥见一斑。
其书亦刚劲有法度。
」)。
辽东侍宴山夜临秋同赋临韵应诏
涿野轩皇陈,丹浦帝尧心。
弯弧射封豕,解网纵前禽。
慿高御爽节,流月扬清阴。
雾匝长城险,云归渤澥深。
飜垗入层汉,落雁警遥岑。
露条疏更响,凉蝉寂不吟。
三韩初静乱,八桂始披襟。
商飚泛轻武,自涧引衣簮。
酒漾投川醁,歌传芳树音。
边烽良永□,麾旆竦成林。
春日侍宴望海应诏
从军渡蓬海,万里正苍苍。
萦波迴地轴,激浪上天潢。
夕云类鹏徙,春涛疑盖张。
天吴静无际,金驾俨成行。
戈船凌白日,鞭石[耿](秋)虹梁。
电举[朝](潮)宗外,风驱韩貊乡。
之罘初播雨,辽碣始分光。
麾城湛□□,□□□□□。
同文渐边服,入塞伫歌倡。
(据《翰林学士集》校改。
)。
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
王功先美化,帝略蕴戎昭。
鱼骊(友人蒋礼来同志谓当作鱼丽,本《左传》。
)入丹浦,龙战起鸣条。
长剑星光落,高旗月影摇。
(《翰林学士集》此句缺「摇」字。
)昔往摧勍寇,今巡奏短箫。
旌门丽霜景,帐殿含秋飇。
□池水未结,(「□池」,《翰林学士集》作「□沲」,上字下半残存,疑为「河」字。
)官渡柳初凋。
边烽夕雾卷,关陈晓云销。
鸿名兼辙迹,至圣俯唐尧。
睿藻烟霞焕,天声宫羽调。
平分共饮德,率土更闻韶。
(以上三诗载《武林往哲遗着》。
)(以上三诗皆出日本尾张国真福寺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
此集清末田贵阳陈田携归影刻传世。
)。
湘潭偶题诗
远山酋萃(友人蒋礼垗同志谓当作「?崒」。
)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
游徧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
(此诗载《槐庐丛书》、《金石录补》卷二十二。
《全唐诗续补遗》卷一据《畲山诗话》录此诗,今删去。
首句「酋萃」二字,《畲山诗话》正作「?崒」,与蒋说合。
明陈继儒《妮古录》卷一谓宋咸淳中邑令赵必穆于池中得断碑,上刻此诗。
首句二字亦作「?崒」。
录此诗后云「余皆莫辨」。
)(〖1〗《槐庐丛书》、《金石录补》按此为褚遂良贬潭州都督时所作。
)。
春旦直疏
春夜犹自长,高窗来月明。
耿耿不能寐,振衣步前楹。
怀抱蹔无扰,自觉形神清。
遐想太古事,俯察今世情。
淳薄何不同,运数之所成。
叹息万重隔,已闻晨鸡鸣。
迴看东南隅,□□□□□。
谁知忘机者,寂泊存其精。
(见《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第一册《天地山川类》十三页。
)(见五卷本《王无功文集》卷二,第十三句「迴看」作「迴首」。
)。
丹青饰成庆,玉帛擅专诸。
(见《资治通鑑》卷一九一《唐纪七》武德七年六月壬戌下胡三省注。
)(见《资治通鑑考异》卷九。
)(〖1〗《资治通鑑》胡三省注引《实录》云:「元吉见秦王有大功,每怀妬害,言论丑恶,谮害日甚。
每谓建成曰:『当为大哥手刃之。
』建成性颇仁厚,初止之。
元吉数言不已,建成后亦许之。
元吉因令速发,遂与建成各募壮士,多匿罪人,赏赐之,图行不轨。
其记室荣九思为诗以剌之曰:『丹青饰成庆,玉帛擅专诸。
』而弗悟也。
」)。
漳州新城秋宴
地险行台壮,天清景幕新。
鸿飞青嶂杳,鹭点碧波真。
风肃天如水,霜高月散银。
婵娟争泼眼,廉洁正成隣。
东涌沧溟玉,西呈翠巘珍。
画船拖素练,朱榭映红云。
琥珀杯方酌,鲛绡席未尘。
秦箫吹引鳯,邹律奏生春。
缥{纟耳少}纤歌遏,婆娑妙舞神。
会知冥漠处,百怪恼精魂。
晓发佛潭桥
朝暾催上道,兔魄欲西沈。
去雁长空没,飞花曲径深。
事沿桥树往,诗落海鸥吟。
马鬣嘶风耸,龙旗闪电临。
峯攒仙掌巧,露重将袍阴。
农唤耕春早,僧迎展拜钦。
看看葵日丽,照破艳阳心。
(以上二诗见沈定均《漳州府志·艺文志》)。

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