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一]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鞭鞘
幸约策为名,提携道正(上)[一]行。
卜隣贞干并,□质真绳幷。
节峻根堪讬,柔多指可萦。
希看着鞭处,下下振声明。
([一]依刘校。
)。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一]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箭括
刻□□材圆,相成□不偏。
守规心已正,受省礼仍全。
有节通贞干,无邪抱直弦。
向非兼羽翼,何得札俱穿。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一]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门扂
扃要政攸敦,防非道久尊。
抡材矩已中,善闭契□存。
只慎枢机动,宁矝开阖恩。
自非蒙一拔,何得入龙门。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一]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錀匙
开物务便成,通幽自有程。
退藏缘遇暗,入用为逢明。
契理关潜受,知机力不争。
赖因相启发,遂得振金声。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一]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药臼[一]
器重性仍坚,登庸响即传。
口因良药苦,心为中规圆。
继务精三代,轮攻孕十全。
终齐善救理,莫谓枉陶甄。
([一]刘云:「『臼』与『救』同,声为上去,故可作音源。
」)。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一]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滤水罗
经纬既纵横,偏承启沃情。
含虚素心净,乐水智囊成。
密㥀(致)[一]能藏垢,疏通自去盈。
不问垂善滤,何问下流清。
([一]余疑「㥀」是「致」通用俗字,或音误。
俞云:「校作『致』,较远,疑当作『慎』,因滤水罗正不必密致也。
密慎与下文疎通对文。
」按俞先生说较好。
刘校与俞同。
)。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一]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井辘轳
有幸奉陶甄,时行即转圆。
从绳每合辙,遇坎本(奉)[一]周旋。
□是循环正,何曾汲引偏。
已承钧轴力,不虑坠诸泉。
([一]依刘校。
)。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一]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塼道
入用因埏埴,时行任比方。
连阶(下缺)。
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一]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伯三四八○)
铸剑本来杀雠[一]人,怀珠本来报国士。
信知善恶皆相报,如何不肯树桃李。
物情飜覆难可论,莫言权势长头[二]存。
鼎食却为农桑子,布衣还启丞相门。
丈夫立身须自省,知祸知福如形影。
乍可惠人一饭恩,不得唾人千里井。
([一]原作「雠杀」,依刘校互乙。
[二]刘云:「『长头』二字乃俗语。
『头』,尾声。
」)。
登岐州城楼
岐雍三秦地,登临实壮哉!客心关外断,秋气陇头来。
归目浮云蔽,寒衣早雁催。
他乡有时菊,留赏故人杯。
秋夜(伯三六一九。又三八八五)
数夜独无欢,客心恒不安。
近城闻鼓异(易),远寺[一]听钟难。
月照窗边暖,风吹帘外寒。
齐能罗帐里,独坐抱琴弹。
([一]原作「寺远」,依刘校互乙。
)。
无题(伯三一九七)
躺游仙院覩灵台,罗绮分明塑匠裁。
高绾绿鬟{髟/云}(云)髻重,手垂罗袖牡丹开。
(「手垂」,项目疑当作「平垂」,与「高绾」为对。
)容仪一见情难舍,玉貌重看意懒迴。
若表恳成(诚)心所志,愿将恣貌梦中来。
(「恣」,蒋、项皆云当作「姿」。
)。
观岳寿寺松因课留题(斯七六)
植来高节岁经霜,浓翠穿云出上方。
花界静标千树秀,禅心闲对四时凉。
根磻藓石龙形老,(「磻」,蒋、项皆云当作「蟠」。
)乳滴金沙琥珀香。
为爱奇材看在尽,题诗留在远公房。
寓止观中因抒感怀
伯阳宫馆好烟霞,知换浮生几岁华。
虽访灵芝身不远,未逢真诀道还赊。
玉清难测无穷景,金露能摧有限花。
南待总抛荣辱了,始应亲近得仙家。
登灵岩寺(伯三六一九)
灵岳多奇势,兹山负圣图。
谷中清溜响,峯际白云孤。
石壁连霄汉,长松落涧枯。
澄心香阁下,烦虑寂然无。
(斯三八一卷《龙兴寺毗沙门天王灵验记》,录「大蕃岁次辛巳润二月十五日」事,署「本寺大德僧日进附口抄」。
疑即本诗作者。
「大蕃岁次辛巳」即唐贞元十七年〖八○一〗。
龙兴寺为敦煌名刹,遗书中记载较多。
)。
秦筝怨(伯三八八五)
玳瑁秦筝里,声声怨别离。
只缘多苦调,欲奏泪还垂。
妾意如絃直,君心学柱移。
蹔时停不弄,音调早参差。
春寻花柳得情(三八一二)
美人林里趁鵶儿,银甲花间不觉遗。
连忙借问娇鹦鹉,鸟鸟衔将与阿谁?。
前言
有三(重民)据敦煌残卷补《全唐诗》的整理工作,曾化过二十多年的心血。
按照原来计划,全稿分为三卷:「卷一均有作者姓氏,专补《全唐诗》;卷二均失作者姓氏,凡残诗集依集编次,凡选诗(指单篇的)依诗编次;卷三为敦煌人作品(咏敦煌者如《敦煌廿咏》亦入此卷)。
」其中卷一曾以《补全唐诗》为题,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六三年第三期。
卷二、卷三的遗稿,虽已基本就绪,则因他不幸逝世,未能最后定稿。
在他生前,曾将其中一部份请王尧同志校阅;有三逝世后,又经舒学同志整理,题为《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发表在《文物资料丛刊》第一期(一九七七年)上。
最近,我在整理有三辑录的敦煌残卷诗集时,又发现了《补全唐诗》卷一漏编的有作者姓氏的诗,一是李翔的《涉道诗》,据有三生前考定,李翔生活的时代比韩愈稍晚;另一即马云奇被吐蕃俘虏时写的纪行诗,已收入《敦煌唐人诗集残卷》。
此外还有原来拟编入《补全唐诗》卷二、卷三的部份已辑录的遗稿,其中有「残诗集」、「单篇」诗,还有「敦煌人作品」。
现依照有三生前计划,重新整理,并将发表于《文物资料丛刊》部份亦一并辑入各卷,并改了其中未校出的错字。
按照有三原来计划,本拾遗编次如下:卷一残诗集(《补全唐诗》漏编)李翔《涉道诗》(伯三八六六)廿八首马云奇诗集残卷(伯二五五五)十三首卷二佚名的诗残诗集(伯二五五五)五十九首王昭君怨诸词人连句(伯二七四八)一首谒法门寺真身五十韵(伯三四四五)一首无题(斯五五五八)一首卷三敦煌人作品敦煌廿咏并序附一首共二十一首凡六写本,其原编号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背)咏敦煌诗(伯五○○七)三首每种诗题下注明所据卷子号码,有两个写本者,亦一一注明,连同校记文字,附各诗之后。
诗有异文,略作校勘;原有错字,用括号注出,不清楚的字,用方框表示。
但敦煌残卷的诗,钞写多用俗字,如「躯」作「?」,「锁」作「鏁」,此外还有「总」字常作「惣」,「闭」字常作「閇」,今即径改,不加注。
在整理工作中,借力于舒学同志的《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整理稿不少;马蹄疾同志对整理工作提了建设性的意见,并为校读了前言;初稿写出后,请阴法鲁同志校阅,给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并校出一些错误的字;《中华文史论丛》编辑同志为此稿发表作了很多工作,谨一并在此致谢。
整理工作中所校录文字,有不当之处,诚望指正。
刘修业记于有三逝世五週年祭时公元一九八○年四月十六日此整理稿初次发表时,对伯二五五五卷马云奇诗及佚名诗的考定与分析,是采用舒学同志的原序,撮要迻录附于诗后。
有三生前对这些诗亦有考释,似觉得对这七十二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所反映时代特色的考定与分析较为符合实际,故此次编集时,已请本书责任编辑将马云奇及佚名诗后的说明作了修订。
刘修业一九八三年一月三日又记。
(《涉道诗》二十八首〖伯三八六六〗)。
看缙云山图
谓见仙都二十年,(谓,项疑当作「未」。
)忽逢图画顿欣然。
云岩不似人间世,物象翻疑洞里天。
迥压鳌头当海眼,直侵鹏路倚星躔。
顶湖纵去无多地,空见霜流百丈泉。

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