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珂

米元章姑孰诗帖赞
天上文章一酒星,生平只欠换鹅经。
奇才逸思通千古,留待南宫眼为青。
米元章道林诗帖赞
道林之名,予不得而知。
云泉松石之胜写于涟漪,必其地之景物足以称其诗也。
今其陈迹杳然,已无复遗。
予盖尝登瑞墨之基,渺一境之陂陀,皆平芜与荒畦,又恶睹所谓毕世相忘之奇。
泉陊云归,松桥斧随,世固多有之。
而予独于此奇其北向之悲也。
米元章赏心诗帖赞
金陵之赏心,天下之奇观,真足以当南宫之诗翰。
予之持节登览非一旦,而得此诗八年之泮奂。
吁嗟公兮,岂料百年而售此诗于三万兮。
米元章寿时宰词帖赞
太平得协于梦卜,浓墨大轴,予未知其谁祝。
韩吕之谷,王蔡之辱,尚四海之欲。
米元章墓志帖赞
予观柳少师,在唐以能书闻。
当时碑志或非其笔,则人以不孝议其子孙。
噫嚱,陈君之传,夫岂以其文。
如宝晋省,亦庶几乎其人矣。
米元章书山谷大悲憕赞帖赞
我佛住世,大开方便。
有大士者,现自在身。
以千手眼,一一接引。
指示群迷,照破诸妄。
如是我闻,佛说了义。
诸铃杵铎,宝塔经卷。
轮拂璎珞,种种所执。
凡所执者,俱非有相。
智慧清净,肉眼慧眼,佛法天眼,种种所见。
凡所见者,俱非有着。
以无相故,释诸缠缚,一切众生,得大解脱。
以无着故,具足圆明,一切众生,得大知见。
佛尚无相,何况于讚。
佛身常住,即心是佛。
稻麻竹苇,无限剂数。
彼顶戴者,皆真实相。
百千万亿,何况于身。
涪皤说法,如标月指。
标本在手,何者为月。
宝晋写讚,如转轮王。
运转随人,终不成道。
我不见憕,我不执笔。
非见非□,手眼皆具。
稽首大士,大慈悲故。
去我妄想,即见如来。
米元章临晋武帝大水帖赞
论帖至晋,书法之祖。
遡晋而西,又举一武。
扑散质寓,意妍态鲁。
禁脔之藏,尚觌真古。
米元章临谢安八月帖赞
八月一帖,无为宝晋之刻,则其初也。
兵毁而后重取而镌,遗其精而得其粗也。
京口供军之碑,绍兴所传,芾之书也。
此帖亦其同时,同出于尚方之储也。
芾之嗜帖,所谓麻纸十万,足以验其平生之工夫也。
字与跋皆不同,盖所临虽出一手,而其所得之时日则殊也。
供军帖字之所以寡,出于率意之真,而此二帖则皆临而非摹也。
京口海岳,芾所居也。
两临本之并传,尚可以见其人之绪余也。
米元章临智永千文真草帖赞
永之法,妍而婉。
芾之体,峭以健。
马牛其风,神合志通。
彼妍我峭,惟神克肖。
故曰袒裼不浼,夜户不启。
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芾其知此。
米元章临右军四帖赞
东淮饷府供军堂,壁有龛石鸾鹄翔。
问之何石摹破羌,曾傍云汉分天章,廷陵刻此侈宠光。
后四十年犹炜煌,我持搨本谨毖藏。
三年徙倚玩未央,客来袖出云一张。
曾染复古隃麋香,珠玑别出十九行。
惊喜比并走且僵,摛华绚彩交相望。
宛然并粲如英皇,几年绝识高君王。
尚取鉴定烦诸郎,半归左畹半尚方。
驾言骃隰留余芳,今夕何夕获干将。
镆铘未睹龙已骧,吴侯攀髯归帝乡。
秋虹挟月常贯窗,谁能籋云开斗房。
携书伴我老柴桑,要随神物恢混茫,更斲此石封苔苍。
六丁雷电未可量,会见难起初平羊。
米元章临右军玉润帖赞
熠煜客星,颙逵之伍乎。
轩冕相禅,泉石之妩乎。
美疢恶石,天所痼乎。
情之所钟,同此趣乎。
排九阊之云,巫咸之诉乎。
后千年有人,垤泽之呼乎。
米元章临笔精日寒二帖赞
义献之蹟,临者米也。
遡观欣书,乃二体也。
随珠卞璧,萃此纸也。
以鉴得之,亦可纪也。
米元章临王献之台符帖赞
芾赞谢安帖,而嘉其得太帝之翰墨。
龙迹震惊,言犹未泐,岂知其身被帝泽也哉。
士患不能,不患不知。
百世俟圣,乃今见之,予将以之为行己之师。
米元章临王献之东问帖赞
字有十五,如月当户。
腾辉以望,靡忒今古。
匪献莫具,匪芾莫祖。
谁其修之,有玉其斧。
米元章临颜真卿放生池帖赞
楷正而端方,维颜之长。
轩昂而自善,维米之体。
多嗜而博爱,故能有其态。
略迹而取神,故不没其真。
是曰唐放生之碑。
作者书之,能者摹之。
江阴之王,畀我储之。
五御既调,又日驱之。
于虖后生,谁能如之。
邵仲恭展晤省见二帖赞
宝晋大字之刻,尝同公游。
必嗜好之素同,故忘情乎寻壑之与经丘。
予尝陋贞观慰问之不收。
得此帖于乡,考百年之风流。
识者文曰:此吾宋之邵苏州也。
龚深父南康帖赞
公用王氏学术,终始不易。
虽有歉于识,然亦足以知其自信之力。
一偏之溺,异端之惑,视此手蹟。
张文忠至都帖赞
无尽之学,出入孔释。
故其笔法倜傥斜直,于跌宕中时入绳墨。
亦犹即绍圣以侮元佑之正,用大观以反崇宁之谲。
凡是心之所蕴,已毕寓于声画。
虽曰自盖,断犹可识。
使其知根荄之物则,而推以芟葛藤之蒙阒。
如是帖者,亦可以为传世之名蹟矣。
张文忠草书韩退之桃源诗帖赞
太平宰相张天觉,草圣之神何卓荦。
几年嘉禾识奇作,余事犹令墨池涸。
仙源三月桃雨落,云黑洞深风色恶。
梦回满纸字如昨,唤起龙蛇见头角。
赵清宪挽辞帖赞
公为中司,排击元佑故臣,而犹拳拳于伊洛之门人。
岂奏疏陈事或为世资而诎,而作诗怀友固不害于私情之伸耶。
于虖,是私情也,而实出于公言。
此吾之所以重叹,而列之于斯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