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衍
杜衍(九七八~一○五七),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真宗大中符祥元年(一○○八)进士(清干隆《绍兴府志》卷三一)。补扬州观察推官,知平遥县,通判晋州,历知干、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仁宗初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宝元二年(一○三九)复知永兴军。庆历三年(一○四三)任枢密使,主持新政。次年九月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因新政裁抑侥倖,为权贵嫉视,为相仅百日而罢,出知兖州。七年,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南都(今河南商丘)凡十年。皇佑中加封祁国公。嘉佑二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年八十。谥正献。《宋史》卷三一○有传。 杜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所收《杜祁公摭稿》一卷为底本,参校《事文类聚》前集(简称类聚)、《苕溪渔隐丛话》(简称丛话)等书。另从《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中录诗十四首。
-
杜衍
- 宋诗
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
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
杜衍
- 宋诗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
-
杜衍
- 宋诗
五人四百有余岁,俱称分曹与挂冠。
天地至仁难补报,林泉幽致许盘桓。
花朝月夕随时乐,雪鬓霜髯满座寒。
若也睢阳为故事,何妨列向画图看。
-
杜衍
- 宋诗
莆田笔健与文豪,尤爱南山县咏高。
欲使英辞长润石,毎逢佳句即挥毫。
清如韶濩谐音律,逸似鸾皇振羽毛。
羲献有灵应怅望,当时不见此风骚。
-
杜衍
- 宋诗
中怀无绊外缘閒,深掩禅扉客到难。
胜景可曾飞锡去,好山多祇捲帘看。
昼升讲座天花落,夜步吟轩海月残。
今日逢师堪论道,归心愁思一时寛。
-
杜衍
- 宋诗
无似老且病,惟恐归田迟。
一旦得引年,九天还听卑。
尚霑二品禄,俾尽百年期。
恩深沦骨髓,感极横涕洟。
始营菟裘地,来向濉水湄。
城隅最穷僻,匠者宁求奇。
卜筑悉由己,轩牖亦随宜。
外以蔽风雨,内以安妻儿。
燕雀莫羣噪,鹪鹩才一枝。
因念古圣贤,名为千古垂。
何尝广居室,俭为后人师。
亚圣乐箪食,寝丘无立锥。
文终防势夺,去病耻家为。
文园四壁立,郑公小殿移。
伊余具员者,适会承平时。
无术毗万务,无才抚四夷。
为郡亦龊龊,劳心徒孜孜。
保身已天幸,拊己宜自知。
开卷颜间厚,复惧来者嗤。
朂哉知止足,清白犹可追。
-
杜衍
- 宋诗
寂寂复寂寂,告老閒居日。
径草高于人,林鸟熟如客。
黄卷不释手,清风常满室。
内顾平生心,无过此时适。
-
杜衍
- 宋诗
希文健笔钞韩文,文为首阳山下人。
宁止一言旌义士,欲教万古劝忠臣。
颂声益与英声远,事迹还随墨迹新。
当世宗工复题咏,尤宜率土尽书绅。
-
杜衍
- 宋诗
从政区区到白头,一生宁肯顾恩仇。
双凫乘雁常深愧,野马黄牛亦过忧。
岂是林泉堪佚老,只缘蒲柳不禁秋。
始终幸会承平日,乐圣唯能击壤讴。
-
杜衍
- 宋诗
老来楷法不如初,试向閒斋习草书。
落笔何曾见飞动,雕章早已过吹嘘。
伯英比圣功难到,怀素称狂力有余。
若谓伊余堪继踵,只应缘木可求鱼。
-
杜衍
- 宋诗
古木含清吹,池上增晚凉。
余怀本达旷,联此傲羲皇。
孤鸥可与狎,幽岸足以觞。
幸有彭泽酒,便同永嘉堂。
潘生起为寿,王子齐陈章。
林端见新月,草际闻寒螀。
照水萤影乱,拂筵蓼花香。
徘徊恋嘉境,坐使归兴忘。
-
杜衍
- 宋诗
李杜诗垂不朽名,君能刻意继芳馨。
清才绰绰臻神妙,逸韵飘飘入杳冥。
动与四方明得失,时教万物被丹青。
斯文期主宜推毂,无使沉吟向外庭。
-
杜衍
- 宋诗
芙蓉照水弄娇斜,白白红红各一家。
近日新花出新巧,一枝能着两般花。
-
杜衍
- 宋诗
谁种幽花傍浅清,含红怨绿影亭亭。
云归巫女粧犹润,浴出杨妃困未醒。
好把芳杨临晚岸,莫教飞片逐浮萍。
相看最忆吴船路,万里芙蓉水满泾。
-
杜衍
- 宋诗
出俗皆言为息机,性灵净僻似师稀。
前山月落夜吟罢,深院菊荒秋讲归。
溪雾锁窗灯焰短,雪风敲竹磬声微。
会期双阙重相见,应换当年旧衲衣。
-
杜衍
- 宋诗
早修天爵邀人爵,才近耆年便引年。
出处对扬多称职,始终操履众推贤。
鑑湖贺老非陈迹,荆渚朱公合比肩。
此去优游益吟咏,枝江集外别成编。
-
杜衍
- 宋诗
尝闻作者善评议,咏雪言白匪精思。
及窥古人今人诗,未能一一去其类。
不将柳絮比轻扬,即把梅花作形似。
或夸琼树鬬玲珑,或取瑶台造嘉致。
散盐舞鹤实有徒,吮墨含毫不能既。
深悼无人可践言,一旦见君何卓异。
万状驱从物外来,终篇不涉题中意。
宜乎众目诗之豪,便合登坛推作帅。
回头且报郢中人,从此阳春不为贵。
-
杜衍
- 宋诗
编竹状玲珑,庭闱尽处中。
不由经纬力,安有卷舒功。
春昼曾妨燕,寒宵岂隔风。
都堂重献赋,明处忆牢笼。
-
杜衍
- 宋诗
四明山水饶灵粹,唐有希韩敻出伦。
又见贤侯光乃祖,暂还仁里庇斯民。
-
杜衍
- 宋诗
七十引年遵礼经,君家何事最为荣。
清朝叔侄同辞禄,归去田园尽列卿。
远近溪山资胜赏,往还舟楫称闲行。
谁知东路贤哉叹,二阮方能继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