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人作品[一]
-
敦煌人作品[一]
- 唐诗
青溪逐水薫渔樵,策杖褰衣屡蓦桥。
鸟坐春池双影近,人呼幽谷两声遥。
祥烟五色飞仙电,瑞草千藂(丛)间药苗。
河畔曲肱而取饮,嫌烦且弃树中瓢。
([一]以上诗凡六写本,其原编号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多《题隐士咏》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学生刘文端写记」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仅存第一首,不校。
甲卷题作「敦煌古蹟廿咏」,乙卷「廿咏」作「二十咏」。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三]原卷无「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补。
[四]「二」,甲卷作「三」。
[五]「短」下原卷有「见」字,依乙、丙、丁三卷删。
[六]乙、丙、丁二卷无「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八]原卷残缺处,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补之。
凡校补字,均括以[],如[也自鸣]和以下括弧内均是。
[九]「鼓」,甲、乙两卷作「毂」。
[一○]「寻」,甲卷作「看」。
[一一]诗题丁卷作「灵岩莫高窟咏」。
[一二]「刹」,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三]「指」,甲卷作「至」。
[一四]「苏」字原阙,据甲、乙两卷补。
丙、丁卷「苏」作「苏」。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六]「迴」,乙卷作「还」。
[一七]「色」,甲卷作「素」。
[一八]「含」,丁卷作「合」。
[一九]「塞」原作「赛」,依丙、丁卷改。
[二○]诗题丙、丁两卷标作「瑟瑟监咏」。
[二一]此句甲卷作「为悬宝盖髪」。
[二二]甲卷有三处异文:第一句「昔时」作「昔日」,第二句「遗庙」作「唯庙」,第六句「坟傍」作「其傍」。
[二三]「台」,甲卷作「楼」。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五]「转」,甲、丙两卷作「尽」。
)([二六]甲卷有两处异文,第二句「与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县」。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补。
[二九]「嫩」原作「懒」,依丁卷改。
[三○]「新」原作「连」,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两卷改。
[三三]「鸿」,丙、丁两卷作「虹」。
[三四]「径」,丙、丁两卷作「堠」。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六]「量」原作「两」,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七]《题隐士咏》原载丙卷末,兹亦移录附于后。
)。
-
敦煌人作品[一]
- 唐诗
万顷平田四畔沙,汉朝城垒属蕃家。
歌谣再复归唐国,道舞春风杨柳花。
仕女上(尚)□天宝髻,水流依旧种桑麻。
雄军往往施鼙鼓,鬬将徒劳猃狁夸。
-
敦煌人作品[一]
- 唐诗
会稽碛畔亦疆场,迥出平田筑寿昌。
沙幕雾深鸣□雁,草枯犹未及重阳。
狐裘上(尚)冷搜红髓,絺葛那堪卧□霜。
邹曾不行文墨少,移枫徒哭说西王。
-
敦煌人作品[一]
- 唐诗
为言回鹘倚凶(下缺)(〖1〗以上诗三首,都作于唐大中二年〖公元八四八年〗张义潮起义以后。
「歌谣再复归唐国」,即咏此事。
第三首诗题有历史价值。
仆固天王殆即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
此诗应是当时当地人所作,所以称他为「天王」。
干符三年〖八七六〗打破伊州事,不见史书记载。
可惜诗题残缺,诗文仅存六字,以致意义不够明显。
这时候,仆固俊受张义潮的指挥,打败了吐蕃不久。
这次〖八七六〗打伊州,想他是受张义潮的命令的。
)。